▲ 林振清(右)在指導竹農雷竹高產技術 “最近天氣比較干旱,記住不要白天灌溉,氣溫高留不住水分。最好的灌溉時間是傍晚,水分才能夠充分滲透進去。”10月18日,林振清在建甌市東峰鎮井岐村的東陽雷竹專業合作社,為竹農進行竹林的灌溉指導。 林振清這個名字在建甌竹農當中可謂“響當當”,更被親切地稱為“竹仙”。林振清是建甌市竹類科研所高級工程師、科技特派員,從事竹業研究30年來,他主持承擔或參與了國家、省、地、市的10多個林業科技推廣項目,其中有6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的科技進步獎。他撰寫的《竹闊混交林毛竹生產力與經營效益的研究》等19篇論文在全國和福建省的交流評比中獲獎。由他主持完成的國家標準《主要竹筍質量分級》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…… 過去,建甌的毛竹由于林密度稀,毛竹(筍、竹材)產量低,竹林經濟效益低下。為改善竹林結構,增加竹筍和竹材產量,提高毛竹林的經濟效益,林振清決定從推廣竹林豐產培育技術入手。 1989年,從福建林學院教師崗位調到建甌竹類科學研究所的林振清,開始從事竹業科研與竹業技術推廣工作。為了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,第二年他便主動承擔了林業部百個重點推廣項目之一——《筍竹兩用毛竹林豐產栽培技術推廣》的推廣研究工作。通過五年的技術攻關,以及對竹山進行科學的管護,1995年,試驗區的竹山效益凸顯,畝產值達到354元,是試驗前的2.83倍。他在試驗區實驗的一套竹山管理經驗也得到推廣,輻射面積達12萬畝。 “科學技術是興市富民的第一生產力。”林振清一直秉承這樣的理念,三十年來,他也始終為此孜孜不倦地追求著。 為了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,林振清編撰通俗易懂、操作性強的科技讀本;主編并負責錄制《福建省毛竹林豐產高效培育技術》影像片,無償贈送給貧困戶使用;主持完成福建省財政廳和福建省林業廳《現代農業(竹業)生產發展資金》項目,該項目每年獲補助資金400萬元,在建甌14個鄉鎮85個村實施;主持發明的“挖筍專用工具”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,該工具目前已在雷竹筍采挖上廣泛使用。 與好技術相比,竹農更習慣于眼見為實。林振清在擔任龍峰村和連地村科技特派員期間,分別建立了312畝和500畝的示范片,大力推廣竹闊混交林經營、竹山灌溉、測土配方施肥、護筍養竹等培育技術。為管好示范片,他嚴格按照《毛竹林豐產培育技術規程》組織實施,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:竹林結構更加合理,鮮筍平均畝產從120公斤提高到530公斤,每畝竹材從15根提高到40根,產值從380元提高到2100元,科技生產力正一步一步轉化為現實成果。 在林振清看來,示范基地是推廣科技成果的固定教學場所,將理論同實踐結合起來,為廣大林農提供“開小灶”教學同樣重要。他說:“深入竹山,現場指導竹農護筍養竹、撫育施肥、新竹標號、病蟲害防治、傳授竹林結構調整等竹林培育技術已經成了我生活中的‘重頭戲’了。”30年來,林振清累計舉辦竹林培育技術培訓600多期,3萬人次從中受益。 如今,在林振清的帶領下,施有機肥料、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生態培育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,有效地改善了竹林生態環境,增強竹林抗性,實現竹林可持續經營。目前,建甌市毛竹林畝均產值達到1020元,最高達4000多元,雷竹林最高產值達5萬多元,處于國內領先水平。竹產區農民人均銷售筍竹收入3240元,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.5%。 曾有人對林振清說:依靠手中的技術去自主創業,他必在經濟上將獲得更豐厚的回報。但在個人的經濟利益和為林農服務之間,林振清選擇了后者。 三十年,林振清把最美的年華留在了竹林深處。他也先后被評為福建省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”“林業工作先進個人”“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個人”、南平市“享受政府津貼高層次人才”“廖俊波式好黨員”。“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我將始終秉持為竹農服務、為建甌竹業謀發展的初心和使命,繼續砥礪前行。”林振清如是說。 |